源溯到日治昭和三年(1928年),一福堂創辦人陳周財老師傅,選定緊臨人潮聚集的大墩梅枝町(今竹廣市場中正路上),開創以糕餅專賣的「一福堂菓子舖」,小小店面內不時飄散著四溢的作餅香味,特別是「手工鳳梨酥」的出爐, 總是吸引無數過路的生意客與日本大人上門捧場。
一福堂「手工鳳梨酥」,乃日據時期最出名的中部糕點,創辦人陳老師傅採用了當時台灣霧峰盛產「旺來」為材料,經反覆的摸索改良,才將土產水果“甘甜呀甘甜”的滋味,巧妙融入其內,橙黃色澤與質樸的在地口味,深深打動眾人的心,很快即成為日據時期一福堂的知名代表作。
台灣道地料鹹甜引口饞【鳳梨鳳黃酥】
在日據時期即以「鳳梨酥」聞名全臺,也是大家初識一福堂的第一堂課。
堪稱老店百年上選之作的「鳳梨酥」,選用霧峰盛產「旺來」為材料,融入台灣最具特色的質樸在地口味,甘甜的美妙滋味與“旺來旺來”的招財招福諧音,成為老店中最受市場喜愛的古早風味之一。
1970年代,台灣還處於農業時代,當時經濟發展皆以農產品及加工外銷為支柱,特別是鳳梨,在當時外銷市場排名全世界第二。
當時,鳳梨生產十分充足,許多鳳梨皆被加工鳳梨罐頭外銷國外,一度成為鳳梨罐頭外銷大國!除此之外,國內許多各產業也嘗試運用盛產的鳳梨,製成果醬、或蜜餞食品,烘焙業者更試圖運用鳳梨,做成中式糕點。
一開始業者們將鳳梨作成果醬,外面包上餅皮,做成鳳梨餅。但由於鳳梨本身纖維較粗,酸度太高,口感吃起來比較粗糙,太酸,纖維又容易塞牙縫,雖然有用豬油做成的餅皮來潤飾,整體口感依舊不甚理想。
師傅們嚐試將鳳梨醬融合了其他食材等,卻始終找不出一個令大家滿意的口感.多次實驗下,終於找出了最佳搭配物~「冬瓜」,含水量高達90%的冬瓜,組織纖維細密,煮熟脫水後,加入鳳梨,糖,麥芽等經長時間慢火熬煉,以鳳梨冬瓜醬製作出來的鳳梨酥口感最好,纖維細緻,不黏牙,甜而不膩,黃澄澄透著鳳梨的香味,大大的改善了以往的缺點。冬瓜性涼、清熱解毒、常吃可促進人體新陳代謝,鳳梨則生津解渴、助分解消化,兩者皆對身體有所益處,是絕佳的好搭配!餅皮的部分也經過幾次改良,以天然奶油取代豬油,讓整個外皮更酥鬆,吃起來更爽口更能呈現鳳梨冬瓜醬的香甜,創造出現在大家所熟知的獨特風味。鳳梨酥從此成為全台灣最有受歡迎的糕點之一。